•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德育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德育课堂

    节日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2-09-20浏览次数:

    节日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1)激起需要:这一环节指的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学习需要及求知欲。教育者运用多种手段,创造一定的教育情景,激发受教育者在节日活动中的兴趣、需要等,引发受教育者迫切想感知问题的学习动机,引其深思并自觉践行,使其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由被动为主动,从而呈现主动进取的状态,也是本实验所寻求的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2)确定目标:这是发挥受教育者主动性,确立活动方向的一个过程。目标反映活动的教育思想。通俗地讲,目标是活动的切入点、结合点。道德探究活动的开展是有组织的,有目标的,它不同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和活动,只有通过有目标的活动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德育素质。通过在一定情景刺激下,共同讨论制定适合自己的道德学习目标。为后继的活动提供依据,也为其它环节提供了方向。

    (3)互动探究:这是受教育者以激起需要、确定目标为依据而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体现在教育者有目的诱发学生的成功探究,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受教育者的原有认知与客观世界不断进行着矛盾斗争、情感冲突,并在实际生活中加深认识,形成信念,养成习惯。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者作为个体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这一方面运用得当与否,对道德教育活动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体验反思:这是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出客观评定的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体验反思是在其它各个环节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应该怎么做?”、“我做了什么?”、“我还应该做什么?”做了比较分析才得到的。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在探究的同时进行了各种体验,而后的反馈、交流、自评、互评是一个极好的反思过程,在活动中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进而实现知、情、行的整合,道德品质在反思中得以形成并发展。

    (5)促进发展:促进发展,躬身实践是较高的一个层次,也是开展节日文化活动研究的目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能力的“自然”发展,用自己的道德判断控制他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在体验反思中形成的道德习惯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品质,道德习惯只有在同自律意识紧密联系时同时,才能成为个体的真正的道德品质,才能学会选择和自律,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经过理解和认同,独立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在进一步的躬身实践中完善、发展自身的品德。

    上述这些环节并不是线性程序,他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反馈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模式中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个正在成长的人;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还需指出,虽然强调发挥自主性,但作为一种德育模式,终究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模式中教师主导的五步与学生主体的五步互相对应,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统一于活动的全过程中。同时,上述基本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某一个活动可以重点突出某一个环节,适当结合其他几个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还需注意如下的一些操作要项:

    ①注意层次性。道德实践的开展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增强道德实践活动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由于小学生已形成的道德需要不同、文化特征、年龄特征及个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呈层次性。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探究水平则有所不同,并根据不同的探究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②寓教于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若顺其性情,便能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进步。要使孩子盼望过节,痛快过节,回味过节,就不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能过于束缚,而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熏陶、乐中体验,感受“过节乐,乐过节”,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体会到一种乐趣,而“趋向鼓舞,衷心喜悦”,从而在道德实践中易于接受活动中的品德规范,并形成自己良好的品格。根据调查发现,通过节日文化活动,学生比以前更喜欢过节了。

    上一条:善耕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下一条:尊师重教,爱在金秋